结直肠癌MSI经典案例︱化疗的用药指导
意料之外
赵女士今年28岁,2015年3月生下一个可爱的宝宝,全家人都沉浸在新生命到来的喜悦中。但好景不长,生完孩子后赵女士就发现自己的右腹部多了一个肿块,用手摸还会动。于是在产后42天去妇幼医院复查时,向医生反映了这个情况。医生为其做了B超,诊断结果为肿块是肠管,没有发现实质性的病变。赵女士暂且松了一口气,这小小的波澜并未太多地影响到她和家人的生活。
一纸宣判
又过了两个月,赵女士腹部的肿块还是没有消下去,她感到有些担心。出于保险起见,2015年7月,赵女士专程去了北京某大学附属医院的消化内科做进一步检查。初步诊断为腹部包块,血检肿瘤标记物均属于正常范围。医生建议做增强CT,但因做增强CT需吃药,赵女士自己当时还在哺乳期,就改做了普通CT平扫,CT结果显示有淋巴肿大。于是加做了彩超,超声提示右中腹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后做了下腹部CT增强扫描(含平扫),诊断为盲肠占位,恶性可能性大,建议镜检,回盲部多发增大的淋巴结。
求医问药
为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也为了刚出生的孩子,赵女士和家人咨询了多家医院。因为肿块较大,其中一家肿瘤医院医生建议直接做化疗,再考虑是否适合手术。经过多方面考虑,2015年8月赵女士在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升结肠溃疡性高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肿瘤大小8×7×1.8cm。癌组织侵及肠壁浆膜下层。送检(切缘1、切缘2)未见癌,肠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5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i-67(+85%),HER-1(-),PDGFR-α(+),MSH6(-),MSH2(-),MLH1(+75%),PMS2(+75%),HER-2(1+)。因为没有淋巴结转移(II期),所以该医院的医生也不确定是否需要化疗,而化疗对身体本身的伤害又很大,这让赵女士和家人陷入了举棋不定中。
遇见阅微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化疗对身体的伤害,手术后的赵女士和家人拿着病理结果跑遍了北京各大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301医院的肿瘤科专家都建议做个MSI检测,又称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先从基因层面预测预后和化疗的获益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化疗,但这两家医院目前都还没有开设此项检测。
MSI检测是通过检测微卫星序列来分析肿瘤发生相关的MMR基因的突变,为治疗和用药提供指导,准确度高,对临床指导意义好。但MSI检测对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国内提供MSI检测试剂和开展该检测的机构也很少。
后来经过多方咨询,赵女士得知北京阅微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MSI检测试剂盒,如同黑夜里看到了一线光明,立即联系了阅微基因。阅微基因随后安排赵女士进行相关检测,并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还在检测前专门带赵女士咨询了这方面的专家——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科的副主任医师杜长征大夫。对结直肠癌和MSI在科研和临床领域都有着丰富经验的杜大夫也建议患者先做MSI检测,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化疗。在研究结直肠癌基因特征时,检测MSI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这样不但准确性、针对性高,还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率,节约患者不必要的治疗费用和人力物力。花费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报告解读
非常幸运的是,赵女士送检的病理切片的检测结果为高频不稳定型(MSI-H),这就意味着预后较好且5-Fu化疗不获益。如果检测结果为低频不稳定型(MSI-L)/相对稳定型(MSS),则预后较差,需要化疗。
长久以来,治癌放化疗,是思维定势,是医治常规。“化疗”通常都是伴随癌症而来的噩梦,长时间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对患者和其家人都是一种折磨,更有甚者,是对其生存信念的打击。对化疗的迷信,是癌症的次生灾害!对癌症患者而言,因为不懂,所以被动。对医者而言,毒副作用、耐药性和挥之不去的转移现象同样是难题。而MSI检测的应用就如同这岔路口的一枚路标,大大避免了盲目选择化疗的恶果。
这个结果不仅让赵女士走向了其中更为健康安全的一条路,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让笑容回到了这家人的脸上。肿瘤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选好方向,对症下药,借飞速发展的医学技术为跳板,“扼住病魔的咽喉”,并不难!
北京肿瘤医院杜长征医生建议以下三类人群进行MSI检测:
1、需要进行Lynch综合征筛查的人群。
2、手术病理分期为‖期结直肠癌患者。
3、将用PD-1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阅微基因
阅微基因(Microread)是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的知名企业,致力于基因检测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基于一代测序仪平台开发了30余种基因检测试剂盒,涉及到法医DNA分型、遗传病、个性化用药等领域。
咨询专线:4000192196转1
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试剂盒说明
鸣谢北京肿瘤医院杜长征医生的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