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个伟大的称呼。成为父亲,不仅代表着生命中多了一份暖甜的责任,也因为人父母后的所思所感,更加懂得父爱、母爱的伟大以及孝顺的含义。然而,有一些渴望升格为父亲的育龄男性却求而不得。
据WHO调查,全球约15%育龄夫妇存在不育问题,而男性因素占了其中的一半。不育男性受到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的影响。那么男性不育群体还有机会过父亲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Y染色体微缺失 —— 男性不育症的主要遗传因素之一
男性不育症是由多种疾病或因素造成的,除了生殖道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激素紊乱、精索静脉曲张、隐睾、或化学损伤等因素外,遗传缺陷导致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男性不育的30%。
Y染色体上存在着精子发生调控因子,即无精子因子( azoospermia factor, AZF),其缺失引起的生精障碍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原发性无精子症或少精子症。研究表明,在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者(在男性不育领域Y染色体微缺失特指AZF缺失)约占10~15%,发生率仅次于克氏综合征(47,XXY),是居于第二位的遗传因素,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现已成为男性不育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AZF基因的发现
1976年Tiepolo等发现6例生精障碍者均有Y染色体长臂的缺失,推测在Y染色体长臂存在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即称之为无精子因子(AZF)。1996年,Vogt等进一步将AZF划分为AZFa、AZFb和AZFc三个区域。
Y染色体和当前微缺失示意图
缺失类型与临床指导
由于Y染色体上有大量的回文序列存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易发生同源重组,而导致部分基因缺失,不同区域基因的缺失带来的危害程度不同。染色体微缺失最常发生在AZFc区(约80%),较少发生在AZFb区(1-3%),偶有发生在AZFa区(0.5-4%)。AZFabc的缺失很可能与异常核型相关,例如(46,XX male)或iso(Y)。
一样是缺失,哪个区段缺失却不一样
· AZFa区缺失
临床表现为睾丸体积缩小、无精子症,通常导致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睾丸中不太可能获得精子,不推荐睾丸手术取精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俗称二代试管婴儿)。建议供精人工授精或领养。
· AZFb区缺失
睾丸组织病理学表现为SCOS或生精阻滞,患者多为无精子症,睾丸穿刺精子取出的概率几乎为零。因此,AZFb区完全缺失(含AZF b+c缺失)者,不推荐这类患者行二代试管婴儿(ICSI),建议供精人工授精或领养。
· AZFc区缺失
临床表现和睾丸组织学类型多样。患者多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一般患者尚残存精子生成能力,罕见情况下也可在自然状态下遗传给其男性后代。近50% AZFc缺失的无精子症患者可通过睾丸穿刺取精(TESE)获得精子,进行ICSI受孕。但这些患者的男性子代将也是AZFc缺失的携带者,建议选择生育女儿。此外,AZFc区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其精子数目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最后发展为无精子症。建议对AZFc区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提前进行精子冷冻。
· AZFa、AZFb和AZFc三个区域全部缺失
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精子症,不可能通过任何手段从睾丸中获得精子,无需再进行睾丸活检等创伤性检查。
AZFa、b或c区域缺失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检测结果可指导后续治疗、生育指导及遗传咨询,为医生对是否进行二代试管婴儿辅助生育的选择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男性不育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筛查适应症
欧洲男科学协会/欧洲分子遗传质量协作网(EAA/EQMN)发布的2013版《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操作指南》,已经将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作为少精、弱精和无精子症等不育患者诊断流程中的重要项目,并指出应关注AZFc区gr/gr缺失。2015年我国男性生殖遗传学检查专家共识中指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症患者,建议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常规检测适应症
· 男性不育症患者选择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或体外受精(IVF)生育子代前;
·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
· 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数目小于5x106/mL);
· 无精子症患者进行睾丸活检术前;
· 男性不育症患者(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前;
· 原因不明男性不育患者用药前。
推荐检测适应症
· 少精症患者(精子数目少于2x106/mL);
· 精子密度正常,但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症患者;
· 男性不育伴隐睾和精索静脉曲张者;
· 妻子有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者。
阅微基因
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点击了解详情),检测基因座除符合EAA/EMQN基础推荐体系外,更扩大AZF b/c区及X染色体上基因座,通过检测16个位点来检测
各AZF区完全缺失、AZF b/c区部分缺失和复制以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克氏综合征),排查男性不育病因,有效指导患者后续治疗,助患者成就“爸”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男科疾病诊治指南系列——男性不育症诊疗指南(2013版)
2.Carlo Foresta, et al.(2001).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and Alterations of Spermatogenesis. Endocrine Reviews. DOI:10.1210/edrv.22.2.0425
3.Krausz C, et al. (2014).EAA/EMQN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Y-chromosomal microdeletions: state-of-the-art 2013[J]. Andrology.DOI:10.1111/j.2047-2927.2013.00173.x
4.男性生殖遗传学检查专家共识[J]. 中华男科学杂志.2015.DOI:10.13263/j.cnki.nja.2015.12.017